孤身廚房-關於Pizza披薩的那些事1.jpeg

在小學的時候,
第一次看到披薩這個食物出現在電視廣告中洗腦地播放且呼喚著觀眾。
當時尚未嘗試過披薩的我,
對於哪個扁扁麵包狀的食物充滿期待,

怎麼吃?
如何拿?
什麼味道?
 
心裡充滿各種疑問。
 
直到有日在信箱中我翻到宣傳DM,
略微看過後,
心中才驚呼:「好貴喔!」
原來披薩不便宜,
尤其對於一個消費能力不高的小學生,
一片披薩300-400元可以說是幾乎一整學期的零用錢。
 
根本是一個小學生的我負擔不起的食物。
 
直到小五時的某次週末,
母親心血來潮說:
「今天不想煮!我們吃披薩好不好?」
從沒有嚐過披薩的姊姊和我當然點頭如搗蒜般地開心答應。
當然,從未吃過披薩的我們根本就是把它當作夢幻逸品一般期待。
 
沒有多久,當現烤披薩熱熱地送到家時,
我實在是開心不已,滿心歡喜地開箱查看,
烘烤後的起司油脂與稍微浸潤的披薩紙箱所傳出的微妙香氣是我第一次對於披薩這個食物的認識。
 
我還記得,我們訂的是海鮮口味的披薩,
分布均勻的蝦仁與透抽圈微微地被鵝黃色的起司包覆著,
當我們拉起第一片披薩,
看到牽著絲然後還不斷散發香味的起司時,
興奮地說:「和廣告裡面一樣耶!」
 
孤身廚房-關於Pizza披薩的那些事2.jpeg
▲自製披薩時,其實麵團可以再桿薄一點,這樣在烘烤時才能快速且有效率地出爐,麵皮甚至能在高溫下呈現外脆內軟的豐富滋味。
  
但是當我嚐了幾口後,
我稍有失落感。
也許是我期待過高,
又或許是當時臺灣業者的技術、口味尚未成熟,
總覺得沒有廣告中那麼好吃。
 
甚至,還在我吃第二片時,
明顯感到飽足感,無法下嚥,
而滿心期待的披薩大餐最後剩了數片後草草收場。
從那次之後我鮮少再和母親提起披薩的事情,
縱然廣告不斷地更迭、業者漸漸地增加,
我心裡總還是有個關卡無法突破。
 
進入國中時,
開始對烹飪有興趣,
偶然在青少年雜誌上看到「吐司簡易披薩」的相關食譜與做法,
因為看似簡單快速,
只需要吐司、蕃茄醬、起司片、罐頭鳳梨及火腿就好,
所以我便燃起嘗試製作的動力。 
 
孤身廚房-關於Pizza披薩的那些事3.jpe
  ▲披薩的蕃茄醬汁其實製作非常簡單,蕃茄盛產時自己做,美味程度大勝市售的品牌,也許顏色沒有那麼豔紅,但是吃入口的是放心的。如果家裡有種植新鮮的奧勒岡和百里香的話,非常推薦加入披薩醬中熬煮,你將會發現和乾燥香草的風味差異實在太多了!
 
當時家中只有小型烤箱,
只能放入兩片吐司而且無法控溫,
我按照雜誌中的食譜步驟逐一把蕃茄醬塗滿後將食材一一放上吐司,
最後再把早餐起司片撕成長條狀鋪滿整個吐司進烤箱,
約10分鐘後,吐司披薩完成了,
但入口瞬間,我又失望了。
無法牽絲的起司、
中心鬆軟微微濕潤的麵包,
這根本就是早餐店的三明治啊~
 
所以,
對我而言,吐司披薩只是一種為了省時省事而衍生出的「擬象」食物。
長得有點像但和真實的披薩還是有一段距離,
而這種料理形式比較難深得我心。
 
上了大學後,
在團體生活中吃披薩的機會變得很多,
而四處林立的連鎖披薩店讓吃披薩更方便而且有更多選擇,
但當時吃披薩總是讓我有種
「豪邁、粗飽、油膩、高熱量及眾人同歡」等等的偏向美式料理的印象。
完全不是一種精緻食物的選擇。
 
直到我大四時,
才開始讓我對於披薩有了新的解釋,
當時在台北公館的溫州公園旁開了一間純粹柴燒的義式披薩店,
慕名前往嚐鮮的朋友都推薦我一定要去試試看。
終於在某次水彩課後,和班上兩位女同學L和V一同到柴燒披薩店朝聖。
 
甫見這間柴燒義式披薩店時,
被它們粗獷的木造風格給吸引,
開放式的吧檯座前方就是廚師們的工作台,
而廚師們身後那散發出陣陣柴燒香味的石窯便是這間小披薩店的靈魂。
當我們點餐後,
看著師傅們取出發酵完成的麵團,
拍粉、揉麵、擀平接著塗醬、上料,
一切簡單不過的標準製作流程,
熟稔且流暢地用披薩大鏟將一片片披薩送入石窯中的畫面,
就足以讓我們這些準備用餐的客人們興奮不已。
 
不用等待多久,
一片麵皮薄脆且起司焦香的柴燒義式披薩便完成送上我們的餐桌,
而我們三人早已忘記拍照紀錄,伸手搶食了。
 
孤身廚房-關於Pizza披薩的那些事4.jpeg
▲烤披薩的備料記得切厚薄一致,也不要切太過厚,不然待佐料烤熟後,披薩的餅皮早已不可口。而水分較高的食材盡量往上方放以便烤箱爐火能將其烤熟的時間與低水分食材拉近,整個口感及風味才會平衡。  
  
當我們拿起比蔥油餅還薄、
略比蛋餅厚的義式披薩時驚呼不已,
看著略牽著乳黃色的起司並佐著單純的配料散發出香氣與白煙時,
食慾早已達到巔峰,
一口咬下時,
共同的感覺是:
好吃極了!
 
沒有過多的起司及佐料、
薄塗的醬汁及餅皮的香脆,
也許是我們第一次嚐到這種風格的義式披薩,
三人都感到非常驚豔!
 
一道令你回味的料理份量要有多少才剛好?
我認為這間柴燒披薩所提供的份量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好例子。
一人份的披薩吃完吮指回味,
約略六、七分飽,
卻不會讓你覺得油膩噁心,
精巧又清爽可口。
無論是茄汁、青醬,
甚至他們獨特的鹹蛋、嫩薑絲與起司口味都好吃。
還好我當時有帶兩位同學一起共享,
同時可品嚐三種風味。
 
自此之後,
我開始對於披薩改觀,
好吃的披薩不在於能吃多飽或是有多少口味,
單純地感受爐火高溫洗禮下的麵皮與起司交融後的芬芳及口感才是最棒的。 
 
孤身廚房-關於Pizza披薩的那些事5.jpeg
▲進入烤爐前略微淋上橄欖油,讓麵皮接觸橄欖油後在進行烤焙的過程可以產生類似「炸」的質感。家用烤箱建議使用230℃以上來烘烤,在高温且短時間烘烤出的披薩,除了餅皮香脆之外,佐料與起司金黃酥香不過又可以保有相當的水分。  
 
而現在,
我自己做披薩已逾數年。
當初製作的契機也只因幾年前有一段山居歲月,
山上沒有任何店家、沒有方便的交通,
更不用說有披薩店了!
還好當時的住處有一台可以控溫的中型烤箱讓我有機會自己製作任何想吃的麵包或蛋糕,
只要冰箱有材料其他都不是問題了!
 
披薩的歷史眾說紛紜,
但是自小我就很喜歡一個版本
就是廚師將多餘的邊角食材丟上麵團烘烤而之後成為廣為流傳的食物。
會喜歡全是因為我在山居時期的披薩也是用同一種類似概念而製作的清理冰箱料理,
把沒用完的洋蔥、甜椒、甚至是火腿、德國香腸這些合理的食材都放上去,
工具雖然不夠齊全,
但我一樣地拍粉、揉麵、擀平接著塗醬、上料,
讓物資缺乏的山居歲月還能品嚐到現烤出爐的披薩,
這也算是當時山上孤寂的我有點衝突但還是有點溫暖的深刻記憶。
 
 
如果可以,自己做看看披薩吧!
箇中滋味只有嘗試過才知道。
 
 
 
 
孤身廚房-關於Pizza披薩的那些事1.jpeg      
 
 
 
arrow
arrow

    孤身廚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