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約10年之前,我還是在大學生開始接觸西式料理時,櫛瓜的取得不易,所以價位不低,偶爾到西餐廳吃到時總是想多了解這種瓜到底是什麼質感、如何烹飪,雖然歐美的市場就像我們的茄子、絲瓜一樣普遍,但我真的很難取得,於是每當我逛傳統市場時就開始會找尋它的蹤影。
不過,可惜的是,當時幾乎沒有什麼農民種植,市面上幾乎都是進口的櫛瓜居多,偶爾能在Jasons Market或是City Super等等相較高價位的超市看到它們,但在台灣一般的傳統市場幾乎少之又少,偶爾出現一個臨時攤販賣時,很多人還是搞不清楚櫛瓜是什麼,甚至是把它當作小黃瓜,而且還嫌貴XD
最後,我在學校附近的進口商找到了穩定來源的櫛瓜後就比較不會到超市或傳統市場尋找,因為撲空是常有的事。還記得第一次買櫛瓜回家時,母親看到還認為是不新鮮的小黃瓜,有點軟還不夠青脆,黃櫛瓜則是當做香蕉,哪有人買香蕉買1支(當時超商沒在賣單支香蕉),要買就買一串呀!總之認識新食材總是有很多好笑的過程,不是你我能夠預期的,櫛瓜清炒後口感像較濕軟的蒲瓜,但滋味卻比蒲瓜還清爽,沒有那麼甜,清炒、乾烤簡單撒鹽、胡椒甚是微加蒜粉就很美味。
西餐食譜看久了,就開始會看過「櫛瓜花」這個更不易取得的嬌貴食材,幾年前櫛瓜花也是舶來品,市場上少有台灣自己種植的產品,和進口商詢價後,價錢更是驚人!一條小櫛瓜花價位幾乎直逼正常大小櫛瓜的1~2.5倍之多,當時真的是物以稀為貴,而我還是學生的荷包也更是負擔不起,真的算是稀有的高價位食材了。
但是近3年來,台灣農民自己種植的櫛瓜開始有量產的趨勢,現在市面上的櫛瓜幾乎是台灣自己的產品,無論是鮮度或是品質都和當初歐美進口的還要好,而且價位也變得十分親民,偶爾盛產時還可以買到1條約10元左右的櫛瓜,對於喜歡西式料理的我則是一大樂事,減少了碳足跡且多了對本土農民的支持。由此可見,台灣的農產品的市場是可以由消費者來決定的,當在台灣相較稀有的食材需求量增多,在種植環境許可下,台灣就會有自己生產的食材在市場出沒,台灣農民的技術真的很強大。
所以大家不要再吃魚翅了,因為消費者真的可以決定市場(環保訴求亂入XD)。
台灣自產的櫛瓜花品質真的不遜色,不過市場上多半看到的是母花,當然母花帶著小瓜,重量重一些且整體價位也偏高,不像公花是只有一支花莖,但是公花的花苞可以包入比較多填料,所以很多料理中指定的櫛瓜花會用公花比較適合唷!
(櫛瓜公花母花的示意圖,圖片來源:Fort York Community Garden)
不過基本上我看到的櫛瓜花料理還是多半以炸的為主,想必用高溫快速烹飪才能將櫛瓜花的外型、顏色及水分給鎖住,但是我想半煎半炸也適合,現在真的要在家炸東西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事,半桶油入油鍋還真的是有點奢侈啊啊啊~
櫛瓜花的大小比想象中還大,其實是有份量感的,畢竟櫛瓜可取籽的熟瓜是比我的手臂還粗呀!
當櫛瓜在市場普遍後,購得真的是非常輕鬆的事情,反觀10年前的我真的找櫛瓜找的好辛苦,但是也是因為這樣在市場中不斷奔走,我才更能發現這些食材的美好。
我想不久,櫛瓜花應該會更普遍了,大家一起和農民許願吧(被揍)。
《延伸閱讀》
【自己料理】清冰箱簡單早午餐!培根野菇櫛瓜義式烘蛋Frittata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