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時期我開始接觸西方料理的食材與形式,
在諸多蔬菜食材中,
我對一個名詞非常有印象,
它有很特殊的外型,
也有個特別的名字——
「朝鮮薊」
在外型上,
很多人第一個反應是說像「釋迦」,
仔細觀察後才發現結構完全不太一樣。
而我們食用的朝鮮薊則是朝鮮薊這種植物的「花苞」,
這是朝鮮薊開花後的樣子,
(朝鮮薊的花,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紫色絨毛狀的花蕊,帶刺的花瓣、花萼及葉子,
就外形而言真的不是一種很親切的植物,
而且朝鮮薊是大型的草本植物,甚至可以長到超過成人身高。
收成的畫面倒是挺有趣的:
市面上常看到的是罐頭製品,
我之前吃過幾罐,倒是覺得口感很像是筍片(瞬間充滿中國料理的風味),
而同種植物的吃法及烹飪法相差很大,實在是個有趣且需要探討的蔬菜,
(朝鮮薊心罐頭,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罐頭的吃法和新鮮的球形朝鮮薊不太一樣,
做成罐頭的是「Baby Artichoke」,
顧名思義是小又嫩的朝鮮薊花苞,
是主要花苞旁邊的附屬小花苞。
處理時,去除最外層苞片,但是保留嫩心與黃嫩苞片後煮軟裝罐而成,
有水漬與橄欖油漬兩種風味,我個人喜歡油漬多一些。
而一般的球形朝鮮薊(Globe Artichoke)處理及食用的方法又和Baby Artichoke不太一樣,
我們可以先看看球形朝鮮薊的一般處理方式:
再來是處理Baby Artichoke的方法:
然而,我們在臺灣最容易取得的還是罐頭醃漬的朝鮮薊心,
與真正新鮮的味道差異還是很大。
這個似乎是屬於歐美及地中海專屬的食材,
其實,在臺灣的南投有業者種植並且有一定產量,
但被拿來食用的幾乎是不足夠,
通常都小的、形狀不一的朝鮮薊直接進大藥廠製成護肝產品,
到市面上販賣的臺灣產朝鮮薊微乎其微。
約8年逛市場的時間,我只有看過一次臺灣產朝鮮薊,
而拜網路之賜,現在可以線上訂購朝鮮薊了。
曾經吃過一次,發現臺灣朝鮮薊的個頭還是差歐美產的一大半,
食用上是有些不夠(掩面)。
自中古世紀以來就是比較珍貴的食材,固有蔬菜之皇的稱號,
多以宮廷、貴族所食用。
從畫家Joachim Beuckelaer便可以略窺一二這個具有歷史的蔬菜,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看了那麼多關於朝鮮薊的基本資料,
大家是否想更了解這個食材的細節呢?
朝鮮薊可不是什麼輕巧的花朵,
朝鮮薊很扎實,非常地重,
我手上這顆就快要500g,
曾經有買到超過700g的驚人尺寸朝鮮薊,
更不用說那巨大的個頭是多有份量!
而朝鮮薊最美味的還是在於它的「心」,
日後有烹飪過程將會把朝鮮薊的內在呈現給大家,
口感倒是有點像是濕軟的菱角,
香味則難以形容,在現有臺灣的食材中無法找到能類比的拿來形容。
朝鮮薊最有趣的部分,
是它本身的特殊成分會讓你在食用後喝白開水能夠有滿口清甜,
所以曾經看很多素食者甚至會只吃水煮朝鮮薊配開水,
也許他們就是在享受朝鮮薊本身的純粹滋味。
也許我們平常只能取得罐頭的朝鮮薊,
但是如果有機會嘗到新鮮的朝鮮薊不妨感受一下它的微妙口感,
以及用餐時,一片一片剝下苞片最後嘗到內心時的期待。
曾經看到有人打趣地說,
留學時,第一次買朝鮮薊不知道如何烹飪,
於是把苞片切碎然後炒來吃,
結果大失所望,難以下嚥!
日後,當他發現自己完全用錯方法時,
羞愧地難以自容。
所以,當大家有機會取得新鮮朝鮮薊時別害怕,
水煮及清蒸是最保險的烹調方法唷!